close
最近重返中英文演講社,重新面對我之前不想碰觸的中文演講
或許是因為未來生涯規劃的考量,讓我不得不正視這個議題

我希望,如果以後是教大學部或是通識課的內容,可以盡量講一些"平易近人"的例子
教育是一種專業,但是不是一定得用別人聽不懂的行話、術語來凸顯它的專業。
另外,除了生動有趣、平易近人的教學內容外,傳遞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小,我不是被指定可以參加訓練說話技巧的那一群優異學生
加上「上課不要講話」的效應, 
還有害怕同儕給予「你很笨耶!這種問題有什麼好問的」、「吼~這種問題也要問」的評價
於是被團體逐漸養成了「噤若寒蟬」的態度。
有問題也不敢問,因為怕被給予異樣的眼光
也不知道該不該問,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問,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老師心中認為可以提的那一個,
怕問"錯"問題,也害怕他人眼光,
自我漸漸萎縮....

華人的世界以團體為主,所以凡事我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
能力很好,想要表現自己來獲得成就感,
但是得在「做人要謙虛一點」、「謙虛是美德」的傳統束縛下被牽制。
能力有限,卻時常被認為那是你不夠努力,你很有潛力,只是你不用功,不勤奮。

我常常就覺得那樣很容易變成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的「認知失調」狀態
必須裝謙虛,又在暗地裡偷笑,「我終於成功了!」
旁人會跟你分享成功喜悅的,不是你的師長、父母、就是你要好的朋友,
其他人呢?可能有的準備下一次擊敗你,有的嫉妒,有的不屑一顧,有的不與置評
在同樣的環境內,尤其是有利益衝突的狀況時,有誰會真心祝福對方的成功?
或許這也跟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態度的切身性很有關係吧!

和傳統的柔性衝突,希望可以來個大融合,而不是像十幾年前那樣被環境改變而失去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u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