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重返中英文演講社,重新面對我之前不想碰觸的中文演講
或許是因為未來生涯規劃的考量,讓我不得不正視這個議題

我希望,如果以後是教大學部或是通識課的內容,可以盡量講一些"平易近人"的例子
教育是一種專業,但是不是一定得用別人聽不懂的行話、術語來凸顯它的專業。
另外,除了生動有趣、平易近人的教學內容外,傳遞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從小,我不是被指定可以參加訓練說話技巧的那一群優異學生
加上「上課不要講話」的效應, 
還有害怕同儕給予「你很笨耶!這種問題有什麼好問的」、「吼~這種問題也要問」的評價
於是被團體逐漸養成了「噤若寒蟬」的態度。
有問題也不敢問,因為怕被給予異樣的眼光
也不知道該不該問,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問,
不知道這個問題是不是老師心中認為可以提的那一個,
怕問"錯"問題,也害怕他人眼光,
自我漸漸萎縮....

華人的世界以團體為主,所以凡事我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
能力很好,想要表現自己來獲得成就感,
但是得在「做人要謙虛一點」、「謙虛是美德」的傳統束縛下被牽制。
能力有限,卻時常被認為那是你不夠努力,你很有潛力,只是你不用功,不勤奮。

我常常就覺得那樣很容易變成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的「認知失調」狀態
必須裝謙虛,又在暗地裡偷笑,「我終於成功了!」
旁人會跟你分享成功喜悅的,不是你的師長、父母、就是你要好的朋友,
其他人呢?可能有的準備下一次擊敗你,有的嫉妒,有的不屑一顧,有的不與置評
在同樣的環境內,尤其是有利益衝突的狀況時,有誰會真心祝福對方的成功?
或許這也跟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態度的切身性很有關係吧!

和傳統的柔性衝突,希望可以來個大融合,而不是像十幾年前那樣被環境改變而失去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upix 的頭像
    yupix

    看不見的感動

    yupi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